真实、亲情、励志、成长!纪录电影《冰上时刻》七城首映

1月3日,由北京欣欣向阳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新锐青年导演刘汉祥执导的纪录电影《冰上时刻》在北京举办首映礼,并与深圳、广州、上海、成都、天津、武汉同步七城首映。《冰上时刻》监制刘军胜、制片人徐秋丽、导演刘汉祥,以及片中跟拍记录的三个冰球少年家庭的代表等一众主创齐聚北京首映礼与观众见面,分享了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及对于亲子教育、家庭关系的思考。

纪录电影《冰上时刻》北京首映,制片人徐秋丽、监制刘军胜、冰球少年于力凡、曲瑞晨、导演刘汉祥、曲瑞晨母亲、于力凡父亲出席映后活动。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导演刘汉祥透露,影片的拍摄初衷是因他对于亲子教育的困惑,但拍完三个少年打冰球的故事后,他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就像片中曲瑞晨的母亲所说:“我们也不告诉他正确答案是什么,因为可能我们穷尽自己的一生,也在寻找我们人生的正确答案”。现场观众对于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家庭教育困境和不断探寻人生答案的过程也感同身受,对电影的品质赞不绝口。

映后采访中,有位小朋友说,当片中的冰球少年在赛场上遇到挫折时并没有倒下,而是继续坚持冰球之路,让他特别感动。影片拍摄历时三年,没有脚本,没有排演,素材完全来自几组家庭真实的生活状态,而正是因为这种真实的力量,才最打动人。

纪录电影《冰上时刻》深圳首映现场。主办方供图

成都首映现场,观众为北京冬奥助力。主办方供图

冰球少年参加影片深圳首映。主办方供图

关于《冰上时刻》

纪录电影《冰上时刻》将于1月7日正式上映。

影片故事开始于2018年的夏天,北京某俱乐部重组了一支少年冰球队,球队成员是一群2009年出生的孩子。66号于力凡、95号曲瑞晨、97号翟子男逐渐成为了故事的主人公,他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追梦冰雪,从稚子懵懂到少年初长,依然坚持践行着自己的冰球梦想。而在这背后,他们的父母和家庭也付出了不为人知的努力,和孩子们再一次经历了“成长”的快乐与阵痛。该片曾获得FIRST青年电影展纪录片实验室最佳纪录片提案,并入围IDF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创投项目。据悉,影片将于1月7日与全国观众见面。

纪录片是生命的陪伴,导演也在寻找答案

导演刘汉祥特地把自己的女儿和家人带到了首映礼现场,谈及为何拍这样一部纪录片,他直言不讳:“2017年,我的女儿出生,作为一个新手爸爸,我不知道如何陪伴她成长,如何教育孩子。拍摄这部纪录片,也是我带着对教育的困惑寻找答案的过程。”

刘汉祥庆幸碰到了曲瑞晨、于力凡、翟子男三位小主人公及他们的家庭,在镜头前,他们非常诚恳、真实地呈现了各自的生活。三年多的拍摄过程,有很多瞬间让刘汉祥感同身受,只是关于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的正确答案,他并不确定,“可能我也需要穷尽一生去寻找。”

活动现场,制片人徐秋丽感谢了很多人,从导演、摄影师到被拍摄的家庭,从提供场地便利的冰球俱乐部到后期的剪辑人员、幕后工作人员。一部好看的纪录电影呈现到大家面前,很多人为之付出了三年多的努力。在徐秋丽看来,不同于目前火爆的网综剧情片,纪录片并非烈火烹油,以《冰上时刻》为例,摄制组一跟就是三四年,足迹跨越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瑞士等地,这很难能可贵,“纪录片基本是生命的陪伴,是时光的依附。”

纪录电影《冰上时刻》制片人徐秋丽(左)与监制之一、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首映后与现场观众互动。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该片监制之一、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看完电影首映后非常激动,“这已经是看的第三遍了,但是依然沉浸其中”。三个月前,他就已经看过这部影片,看完后立即决定新京报应该与片方合作,希望在北京冬奥会来临之际,响应“三亿人上冰雪”的号召,大力推广这部纪录片,让更多人看到几个家庭呈现出来的励志故事。刘军胜说,虽然《冰上时刻》不是一部商业影片,但是它的真实性,它在瞬间击中观众心灵中最温暖部分的力量,对我们更为珍贵。

在首映活动现场,刘军胜用了四个关键词分享了自己的观影感受。第一是真实。前段时间,刘军胜跟刘汉祥导演沟通,导演非常感谢三个家庭,因为在整个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三个家庭对摄制组的所有人都已经非常熟悉,他们完全把真实的生活展现在镜头前,真的是原人原貌、原汁原味、原音原像,没有一句台词是提前排演的,都是真实的生活状态,都是三年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第二就是亲情。在整部片子里,无论是父母之间,还是孩子与父母之间,观众看到了他们的亲情关系,这样一种亲情恰恰就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最宝贵的。第三是励志。观众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打冰球的孩子身上,看到勇气、自信、力量,即使摔倒了,也要爬起来,继续比赛。第四是成长。很多家长都在想,孩子未来的成才之路是什么?我们为了孩子能够成才,应该投入什么?投入之后我们真正想要收获什么?这部片子实际没有给最后的答案,但是在整个片子的呈现过程之中,每个人都能感悟到成长的最后究竟是什么,结果其实并不重要。成长的整个过程有家长的陪伴,有一起成长的伙伴的陪伴,这些就足够了。

纪录片中冰球少年翟子男的爷爷奶奶也来到首映现场。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纪录片中翟子男的爷爷也来到了首映礼现场,他对于刘军胜分享的“成长”话题特别感同身受,“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成长,我们作为爷爷奶奶辈的也都在共同成长”,他表示这部纪录片有着满满的正能量,感谢编导组三年的努力。

【少年说】

于力凡感慨以前太幼稚,曲瑞晨直言得更努力

《冰上时刻》的三位主角,除了远在加拿大的翟子男,曲瑞晨、于力凡都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首映礼现场,冰球、篮球、围棋,好久不见的两位好朋友一直在交流各种日常,不同于纪录片中的模样,两人也都有了不小的变化。

站在台上的于力凡穿着一件带有北京冬奥会元素的外套,首次看完全部影片的他乐呵呵地感慨道:“看看以前的我,觉得自己非常幼稚,说的一些话、做的一些事,都是很小很小的孩子该说该做的。”于力凡提到影片中和家人一起登山的镜头,“登到顶峰再往下看,就像现在回头看看以前遇到的困难、挫折,其实什么都不是了。”

曲瑞晨的母亲、曲瑞晨、于力凡、于力凡的爸爸分享了观影后的感受。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12岁的曲瑞晨身高已经接近1米7,留着酷酷的发型,发言也显得格外老练。他直言小时候的自己不够努力,可能也因为竞争压力小,经常在被老师批评后就不想上课了,“我得更加努力,克服这些困难。像电影中我妈妈说的那样,每天早上睡醒,一起来就想着冰球。”

【父母聊】

这个群体的坚持和付出,值得被记录

关于影片中呈现的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几位冰球少年的家长也有不同的观后感。观影前,于力凡的爸爸非常担心自己的“人设”,“看完以后还好,把我对孩子的一些温情内容也展现出来了。”他认为,大家的教育观念大同小异,为孩子倾其所有的方式都一样,他自己未来会对孩子更细腻些,也希望孩子逐渐具有自我意识,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这些才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节。

片中,于力凡与爸爸。

《冰上时刻》中,曲瑞晨的妈妈陪儿子一起训练。

曲瑞晨的妈妈直言,得益于《冰上时刻》这部影片,她这个妈妈刷了满满的存在感,也让所有冰球家长存在感十足。自2020年3月以来,翟子男的爸爸已经接近两年没有见到远在加拿大的孩子,借着观影的机会,他以另一种方式回顾了孩子打冰球的经历,这让他非常激动:“呈现的就是孩子打冰球的真实状态以及学习、生活日常,原汁原味,没有经过任何修饰。这个群体的经历确实值得被记录,每个家庭在冰球这条路上的坚持和付出,也都值得被肯定。”

翟子男的爸爸(左二)透露,他已经近两年没有看到儿子了。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观众盛赞】

为北京冬奥会预热,成为亲子之间的桥梁

首映礼结束后,导演刘汉祥将手中的鲜花送到了著名剪辑师、原中国电影剪辑学会会长杨幸媛手中,后者向记者透露,几个月前,关于影片的后期剪辑思路,她和刘汉祥曾有长达三个小时的深谈,分享了各自的想法。

“四年一次的冬奥会,而且是家门口的盛事,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我当时建议他一定要赶上这个时刻,他们也非常努力,在冬奥会开幕前上映了。”杨幸媛强调,无论是影片的题材,还是纪录片的形式,不仅有助于为北京冬奥会预热,推动冰雪运动发展,从家庭教育角度,也给了很多父母深刻的启示。

7岁半的翟一伊也在家人陪伴下全程观看了《冰上时刻》,他的父亲正是这部影片的摄影师之一。翟一伊说,这部影片非常真实,“大人想给小朋友的梦想铺路,而且很努力地在做这件事情,我也感受到父母与孩子相处时的不容易。”

著名主持人、青少年教育专家李小萌现场讲述观影感受。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著名主持人、青少年教育专家李小萌认为,这部电影成了亲子之间的一座桥梁,不用父母说太多,孩子就可以感受到妈妈的爱,它成了一个翻译,不用那么直白地跟孩子去讲。片中最后父子爬山的场景,让李小萌印象深刻,从家庭教育出发,父母要一直跟随孩子的脚步,不能孩子在登山,父母只是在山脚下指指点点,要跟孩子共同成长,而且父母要接受孩子最终要超越自己,把自己甩在身后的一个命运。

作为母亲,李小萌还跟观众分享了一些教育经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所有的选择和投入都不会白费,都是他生命当中的收获。她说,如果你把梦想用一个名词来阐释,它就变成了志在必得,成败在于一举。比如说,我想当一个冰球运动员,如果不行的话,似乎之前的付出都白费了。但如果你用一个形容词或者动词来形容你的梦想,你一下子就开阔了,比如,你喜欢速度,喜欢团队,喜欢冰上,喜欢集体合作的状态,可能未来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建筑师,他可能设计出比别人更棒的冰球场;成为一个医生,他可能比谁都懂运动伤害、运动医学,所以每个孩子在童年时期的这些选择都不会浪费。

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她特别感谢这部纪录片能够上院线,在现在纪录片选题这么荒芜的时候,观众能够在大银幕上去欣赏《冰上时刻》,投入进去,能看到曲瑞晨妈妈的表情,她脸上皱纹的细节,“这是大银幕才能给到的那种质感”,李小萌真诚地说,真的感谢纪录片中的真实呈现。

北京首映现场,还设置了儿童冰球体验区。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业内说——

这是一部留有余味的电影

影评人沙丹看完首映后,认为这部纪录片调动的艺术手段还是蛮多的,导演把三个家庭、三条线索最后浓缩成统一的主题,包括亲子教育、家庭关系、孩子自立自强人格的培养等,给了观众很多可以值得去继续观察的维度,作为影评人、电影工作者,他也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纪录片多做一些呼吁。

以下为影评人沙丹自述:

导演经历了三年的跟拍,有大量的素材,素材当中有大量的信息,怎么样把这些信息中有效的部分提炼出来,我觉得导演是有拍故事片的能力的,比如夕阳下孩子和母亲滑冰的镜头,儿子和父亲一起爬山,实际上都是有视觉性隐喻的,它是告诉观众两人之间的关系,不是传统中国教育那种“我说你听”的模式,而是告诉观众,亲子之间是一种交互的平等模式。我认为这是这部纪录片很棒的地方,有很丰富的元素。

片中,曲瑞晨母子一起滑冰。

这部纪录片没有在片中使用画外音或者具有引导前置性的东西,而是让观众自己去寻找一些困惑。导演在映后说得非常真诚,他是基于对教育本身的困惑来拍这部纪录片,拍完之后发现没有解决任何困惑。我觉得这非常正常,因为教育是每个人穷其一生去探索的命题。电影由一个困惑开始,最后完成延展性的作品,从呈现的效果本身角度来说,我觉得它是一部留有余味的电影,电影就是以余味来定输赢。

新京报资深记者 滕朝 徐邦印

首席摄影 郭延冰

首席编辑 吴冬妮 校对 贾宁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