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来洮河水管好也用好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①:引洮供水二期工程施工现场。 资料图片 图②:位于引洮工程沿线的白土坡河渡槽。 高瑞博摄 图③:引洮工程取水口。 本报记者 王锦涛摄
九甸峡水库。 高瑞博摄
引子
驱车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穿峡越谷,行至卓尼县与临潭县交界的地方,就到了黄河支流洮河中游的九甸峡水库。高峡出平湖,如镜的碧波上,峰峦倒映。自水库而下,清流奔涌,昼夜不停。
从这里出发,洮河水穿干渠、过隧洞,最后流抵陇中。甘肃省中东部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少,以定西为代表的陇中一度“苦甲天下”。1958年,甘肃首次启动引洮河之水、济陇中之困的引洮工程。但受当时条件制约,3年后停工。2006年11月,引洮工程再次启动,分两期建设。工程从黄河上游水量最大的一级支流洮河调水,起点位于九甸峡水库,干支渠总长1069.83公里,辐射甘肃中部最缺水的5个地级市13个县(区),惠及600多万群众。
2013年春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赴甘肃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其间专程来到渭源县引洮供水工程工地,实地考察工程建设情况。了解到一期工程总干渠18座隧洞已贯通17座、1至6号隧洞具备通水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很高兴,叮嘱当地和随行的有关国家部委负责同志说,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2014年底,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成通水,截至2021年底累计供水6.23亿立方米。2021年9月,作为国家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建成。随着甘肃省这项规模最大、受益人数最多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主体全线完工,延续半个多世纪、惠及全省约1/4人口的引洮梦终于实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10月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专设“加强全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一章,要求“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坚持节水优先,统筹地表水与地下水、天然水与再生水、当地水与外调水、常规水与非常规水,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配置效率,实现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的根本转变,以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
甘肃省水利厅总工程师贾小明介绍,引洮工程自通水以来,年供水量由2015年的0.44亿立方米提升至2021年的1.65亿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由20%提升至75%。
日前,记者实地探访这一圆梦工程、民生工程,采撷工程建设、投运背后安全稳定供水、节约集约用水的故事。
安全供水
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全过程精细作业,做好隧洞、调蓄水池、管道等防渗防漏
九甸峡水库南岸,水位线下数十米处,是引洮工程取水口。
“稳定供水,首在源头有水。洮河有丰水期和枯水期,我们充分发挥九甸峡水利枢纽的调节作用,丰水期蓄水补给枯水期。”甘肃电力投资集团九甸峡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水工部副主任何宏恩指着水面说,“去年夏天,我们这里遭遇旱情,洮河来水量大幅下降,但九甸峡水库库容始终保持在供水安全线以上。”
解陇渴润旱塬,必须尊重科学、精心施工、科学引水。
一段约220米的隧道,施工团队24小时轮班作业,干了两年才完成打通作业。这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隧道位于一期工程总干渠7号隧洞,隧洞进水口在洮河流域,出水口在渭河流域,落差大,且85%以上都是第三系极软岩。“要打通这样的岩层,好比在豆腐中打洞,既要保证打出的隧洞不坍塌,又要保证运行后供水不滴漏,难度可想而知。”贾小明说,位于7号隧洞中间位置的220米是这一极软岩层的典型代表,施工人员一度尝试了各种方法,但成效都不大。
水利专家会诊,开出“药方”:把液氮等注入隧洞,将岩体冷冻,等它变硬后再施工。
贾小明说,“按这种‘冻结法’施工,每天最多向前推进0.3米。”
短短的220米隧道,2012年10月开始施工,到2014年10月才完工。回忆那段时光,一些细节让贾小明难忘:夏日炎炎,隧洞内外温差达40多摄氏度,施工人员内穿短袖、外裹棉大衣进洞施工;隧洞内搭设了桁架,能活动的高度仅半米多,大家半趴着身子,一点一点向前掘进。
打开引洮工程图,标注隧洞的点位很密实。“一期工程,隧洞长度占总干渠长度的87%,在二期工程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5%。引洮工程沿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错地带,硬岩隧洞、软岩隧洞、破碎性岩石隧洞等地质环境十分复杂。”贾小明感慨,“我们拿出蚂蚁啃骨头的劲头,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确保施工质量、工程品质。”
打通隧洞只是第一步。为做好防渗防漏,隧洞内上了三道“安全锁”。“先铺上一层10厘米厚的喷射混凝土,再安装一层防水板,最后浇筑30厘米厚的混凝土,10米一段,循序向前。连接处粘贴橡胶止水带,并用水泥砂浆填充。”甘肃省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崇锋介绍,引洮工程沿线总干渠、干渠全部采用防渗钢筋混凝土浇筑,沿线所有渡槽也都实施了防渗和保温处理。
这样多重保险、确保安全供水的精细设计,贯穿输水全过程。
走近坝高10米、占地450亩的平凉市静宁县调蓄水池,暖阳下,一池清水碧波荡漾。回忆建设过程,静宁县引洮供水二期配套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李新军说:“仅清理淤泥、碎石,换填优质土,就花了一年时间。蓄水池地处湿陷性黄土层,换填完成后,还要进行重夯。”
何为重夯?点开当年的施工视频,只见履带式起重机将30吨重的夯锤高高吊起,紧接着夯锤落地,轰然巨响,视频画面晃动。“几番下来,虚土被夯实,坝底平均下沉1.5米,接着再在坝底覆盖一层防水的复合土工膜,确保不渗不漏。”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经理樊治湘解释道,“夯实坝底,再筑牢坝体。筑坝像盖楼,从地基往上层层加高,层层强夯,使松散的土黏成一体,密实如磐石,坝体压实度能达98%以上。”
输水管道设计也有讲究。铺开天水市城区引洮供水工程断面图,甘肃省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天水供水公司工程部主任李峰告诉记者,工程最高点和最低点落差427米,倘若从最低处喷出筷子粗的水柱,即可穿透一厘米厚的钢板。这种压力之下,管道焊缝哪怕有个针尖大的孔,也能酿成决口。
李峰介绍,输水管道设计选用壁厚近20毫米的球墨铸铁管和钢管,反复试验焊接工艺,管道焊缝一次性合格率达到97%以上。管道连接处的4775处焊缝,一一实施了超声波和X射线检测,正式通水前还用1.5倍的设计压力注水静压24小时,严防管网开裂。
“一渠洮河水,出九甸峡水库,穿干渠、过隧洞,入调蓄水池,再经输水管道送至自来水厂、送进千家万户。我们坚持全过程精细作业,严防跑、冒、滴、漏,让洮河水安全抵达。”贾小明说。
科学管水
地下工程立体监测,地上渠道严格保护,水量调度智能化,实现精准管控、节流降损
“你看引洮工程像什么?”徐崇锋问。
“是不是像人的血管?总干渠是大动脉,干渠是小动脉,分干渠、支渠、供水管线是毛细血管。”徐崇锋的手指在引洮工程图上缓缓移动,“各种渠道管线大都在地下。一期工程总干渠共有18座隧洞,最大埋深773米,且多在湿陷性黄土地段,渠道沉陷、变形等风险较高。”
科技护航,推动地下工程立体监测。在甘肃省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引洮供水公司供水调度部,一期总干渠7号隧洞的监测画面被调出。“画面中闪现的蓝色光点,就是监测表计。我们根据隧洞地形条件,每隔5米、10米或20米便设置一个监测点,监测数据实时传至引洮工程信息化调度中心,一旦监测数据超出阈值,系统就会发出预警。”徐崇锋说,“监测引洮工程位移、渗漏的点位多达2万多个,哪怕是1毫米的偏差,也能监测出来。”
“针对引洮工程隧洞地质条件差、无供电条件洞段多的特点,我们采用分布式光纤光栅传感技术,无需220伏的照明电,隧洞内只需用6至36伏的弱电即可保障正常工作。”贾小明补充道,“这保证了监测设备的实时运行,解决了过去隧洞监测运行维护难、监测数据不连续、不准确、不及时的问题。”
地下工程立体监测,地上渠道严格保护。在甘肃省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天水市城区引洮供水工程秦州水利管理站,工作人员华有乾每天都要巡检50多公里,检查沿线管线以及倒虹吸、电力等设施设备。“如遇周边施工建设可能影响管线运行等情况,我们会及时上报并现场协调其暂停施工,在对方施工保护方案获批前做好相关监督。”华有乾说。
“近年来,我们持续开展专项治理,集中整治在渠道沿线乱排、乱挖、乱占、乱倒等问题,同时在明渠沿线加装护栏,安排专人巡护。”甘肃省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引洮供水公司副总经理王斌斌说。
水量监测更加精准。在引洮供水公司供水调度部,记者看到大屏幕上显现的远在100多公里外的九甸峡水库画面,断面流量、取水口流量、水库蓄水量等信息实时滚动显示。“九甸峡水库取水口、引洮工程沿线各水厂取水口以及所有闸门、渡槽,均安装了超声波流量计和电磁流量计。”徐崇峰说。
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全线还安装了293套远程启闭一体化闸门。在白银市会宁县太平店镇大山川村,随着工作人员按下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太平管理所一体化闸门启动键,只见闸门徐徐提升,水雾泛、水声响,流量数据变化实时呈现。
“这套闸门集参数测量、能源供应和数据通信为一体,流量测量精度达95%以上。”甘肃省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引洮供水二期工程项目管理部会宁县现场办公室主任杨凯介绍,传统铸铁闸门重约4吨,需专门配建水房、专人值守,每次提闸、放闸都要人工摇动起臂机,供水带的“零头”多,比如要供水100立方米,人工操作下实际供水往往达到120立方米左右;远程启闭一体化闸门应用航空船舶材料,重1.6吨,仅需4块太阳能电池板就能保证启闭控制,通过计算机终端远程操作,水量调度实际误差不超过5立方米,节水约20%,实现了按需供水。
“我们坚持先定水,再分水,最后调水,各县区有多少人、用多少水,用水指标动态调整,合理、精准调度水量,确保在通水的基础上精打细算,实现科学管控、节流降损。”杨凯说。
水质监测同步跟进。在引洮工程总干渠渠首安装有一套水质监测设备,随时监测、自动传输取水口水温、水浊度等信息,工程沿线各水厂还会进行净化处理。
徐崇锋介绍,监测结果显示,洮河水整体水质达到二类标准,29项水源地地表水水质监测指标中,28项符合一类标准。
定西市引洮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王继宗告诉记者,从饮用地下水到吃上洮河水,定西自来水硬度由过去的每升500毫克降至每升100毫克。对此,定西市安定区符家川镇兰星村村民陈广贵感触很深:“早年间,吃水窖水,烧水壶里常有水垢;如今吃洮河水,水质甘甜,家里煮的罐罐茶都变了味道,好喝多了!”
节约用水
生产废水回收利用,推广发展节水灌溉、旱作农业,地下水超采区水位持续上升
走进天水华天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净化车间,沿着生产废水的流向走,经过增压泵传输、精密过滤器过滤等处理,只见黑如墨的废水颜色渐次变淡,最后变清。
“经研磨、减薄划片等工序后,芯片生产用水中产生了大量硅粉,变得黑如墨。过去每小时就会产生300多吨这样的废水。”天水华天电子集团纯水制备工程师李继坤介绍,企业配套建设了废水回用系统,芯片生产过程中的废水经处理后可作为空调补水循环使用。
天水华天电子集团多年来从事集成电路、半导体元器件的研发生产,过去一度为供水犯难。“芯片生产过程中要用水清洗、冷却,但地下水水质欠佳不说,到了每年用水紧张时段,全市分区段限时供水,我们还会因停水导致产能受限。”天水华天电子集团动力部部长杜在鹏说,“自从用上了洮河水,不仅供水稳定,水中钙镁离子也显著减少。这降低了水处理设备的运行维护成本。设备中的反渗透膜,原先每个月都要清洗,现在两个月清洗一次。”
用上洮河水,更要用好洮河水。“着力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攻坚战,必须坚持节水优先、系统治理,准确把握、科学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贾小明说,全面节水和深度节水相结合,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在定西市内官水厂,净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每周都会通过专用管网收集至回水利用池,经净化处理后用于厂区绿化。定西水务城市供水有限公司副经理李彦龙介绍,引洮工程沿线的内官、马河、首阳等水厂均配套建设了生产废水回收利用系统,年回收利用废水10余万吨。
农业用水也更加节约。站在自家田头的智能灌溉终端机前,陈广贵拿出取水卡,放在刷卡区,只听见“嘀”的一声,语音开始播报设备状态、总用水量等信息。“再刷一下,水泵启动。”陈广贵说,“过去,田间配套的斗渠、农渠管理很难做到精细,引水漫灌是常态。现在,在水阀上接一段输水软管,人握着水管随用随开,哪里需要浇灌哪里,通过管道灌溉一亩地省水近一半。”
在会宁县,甘肃甘富果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王志辉说,自打用上了洮河水,公司流转的2000亩果园彻底告别了用车拉黄河水浇灌的历史。“以往都是开车拉来黄河水,搞大水漫灌,水分、营养多被枝干吸收,果子得不到多少养分,既费水又影响长势。”站在果园里,王志辉给记者算起了账,“如今,打开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埋藏于地下的滴灌系统直接将水分、营养‘喂’到果树根系,不但使果树长得好,还节约成本:一亩地大水漫灌需150立方米水,滴灌不超过20立方米。”
徐崇锋介绍,采用管灌、微灌、滴灌相结合,引洮供水二期工程规划灌溉面积29.2万亩,设计灌溉净用水量为每亩203立方米,仅为全省平均灌溉用水量的2/3。
在引洮工程所辐射的陇中地区,一些地方还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扩大耐旱作物面积等,挖掘农业节水潜力。
“村里推广普及新型地膜覆盖技术种植马铃薯,不仅节水,还可以保墒保肥,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淀粉含量。”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大坪村村民冉继萍说,她按照这一方法种马铃薯,亩产能达到3000斤,“家里种了10亩马铃薯,每年收入3万多元。”
近年来,定西市扩大种植耐旱耐寒的马铃薯,推广黑地膜覆盖种植技术,推动农业发展节水增效。2021年,全市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212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年增收2250元,占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
过去,为满足饮用水及灌溉需求,定西一些地方地下水超采严重。王继宗说:“近年来,我们全面关停地下水井,逐步退还挤占的河道内生态用水和超采地下水。截至去年底,利用洮河水置换地下水1.23亿立方米,地下水超采区水位持续上升。”
阳春时节,暖阳高挂,定西市安定区定西湖上,时有水鸟掠过。随着地下水位上升,湖面逐年扩大,湖边生态持续向好。
沿定西湖走到不远处的定西市圆梦广场,一路上空气清新,草木正返青。广场中间,引洮圆梦纪念碑上镌刻的16个大字分外醒目:泱泱洮河,穿山越岭,润泽陇原,流芳百世。
版式设计:汪哲平《 人民日报 》( 2022年03月25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