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陕西乡村振兴插上科技飞翼加快推动物流科技下沉
(宋奇,华中科技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据3月20日《陕西日报》报道,近日,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启动在全省征集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三秦大地势必会涌现出诸多鲜活案例。在乡村振兴中,科技赋能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大山里的纯天然产品通过先进的供应链技术走进千家万户,让农民增收、地方发展有了新的突破口。
然而科技赋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全国各地出现过以下问题:大山里的农民生产是把好手,但却往往会遇到市场推广不足、客户体验差、物流成本高等难题。一边是全国、全世界的巨大市场,另一边却是看着大海渴死,农业农村生产遭遇现实困境,这在一些地方是实际存在的。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柞水京东云仓为解决这个问题做了探索和示范,可以称为“云仓模式”。据媒体报道,作为京东物流三位一体供应链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京东云仓可向第三方仓库及商家输出京东物流的管理、技术、运营和品牌,商品入驻云仓后被系统直接对接到京东平台店铺,订单直接上传,仓库自动打包发货。通过京东云仓,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堵塞,解决了物流问题,甚至盘活了当地农副产品产业链,辐射全省乃至省外。
云仓模式反映出,物流技术下沉能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柞水地处秦岭深处,通过京东云仓,使用的供应链技术与大城市没有差别。这让技术的落地价值加速释放,有助于拉平城乡差距,为均等发展和乡村振兴创造条件。
柞水是陕西乃至全国的一个缩影。在乡村振兴中,农民参与市场经济面临着交易成本高、学习成本高等问题,往往限制了市场竞争力,也降低了增收效果。云仓大幅降低了个人商户的物流成本,提升了发货效率,更重要的是大幅降低了学习成本。山里的农民可以专心种好木耳、采好蜂蜜,而把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交由技术赋能的供应链平台。市场竞争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可知、可控的。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所以在网上卖货不是让农民成为全才,不是让所有试图增收农民都去学着在网上做客服,学着回复“亲,给个好评吧,么么哒”,而是创造条件,让他们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就可以得到应有的收益,这正是京东云仓所做的,因为只有科学技术“沉下去”,乡村产业才能更好地“兴起来”,而一个个云仓的搭建,正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我们通过柞水京东云仓应该进一步思考,技术赋能是如何落地、成为社会实践的?研究早已发现,创新的扩散过程不是一个自然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数字技术不会自动产生社会效益,需要具体的人在实践中予以应用,这是马克思主义观察中国社会应有的立场。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观察到,是多元主体参与,也就是当地政府、新型实体企业和人民的共同参与,为技术赋能创造了社会条件。
这体现出陕西省、商洛市和柞水县的政治站位。陕西各级政府结合本地发展实际,从人民福祉出发,积极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科技下乡的战略部署,引导支持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并在这个过程中政策全面、务实,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特别是几天前,陕西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关键是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要围绕推进特色产业延链强链补链、深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快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大力推进产业振兴。
这还体现出新型实体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新型实体企业,京东在完成自身数字化升级的同时,通过深度参与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为产业数字化作出了贡献。其中,京东物流积极落实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导向,不单从增加供给的角度去推动效率提升,更重要的是从社会需求出发,为产业链的完善和创新做出贡献。也就是说,新型实体企业之“新”,不是“大包大揽”,更不是“替代”,而是主动补位,在国家政策和政府引导下,通过自己的物流科技经验,为解决产业难题、推动发展做出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主动与农民实质性分享创新收益,还提供了更多本地就业。云仓模式反映出,只有大水才能养大鱼,新型实体企业把自身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就能实现长期良性成长。
这更体现出人民的勤劳致富。当地农民祖祖辈辈靠着大山,不躺平、不内卷,积极参与市场经济,积极进行生产合作,让绿水金山变成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成为新时代的“新农人”。没有柞水人民对大山里沉睡宝藏的发掘,就没有后面所有的一切。陕西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之地,陕西人民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靠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上发文谈共同富裕时,提到要“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京东云仓为代表的物流科技的下沉发展,有力支撑了新农人对市场经济的参与,为乡村振兴插上飞翼。这离不开政府、新型实体企业和人民的多元参与,所折射的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新时代的时代精神。
(二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