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卫健委_阳性感染者数仍处高位,今日继续测抗原或核酸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陈斯斯

4月8日上午10:00,上海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市住建委副主任金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介绍本市疫情防控最新情况。

吴乾渝介绍本市今日通报的新增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总数突破2万例,近日通过区域筛查发现的阳性感染者数一直处于高位,提示社区传播仍有发生,且呈现聚集性特征,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

今天,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希望广大市民积极配合,按照社区安排,分批、有序参加,做好个人防护,严防交叉感染。我们齐心协力,守望相助,才能共克时艰。

上海目前阳性感染者超13万例:含1例重型,年龄最小10天最大98岁

有媒体提问上海市卫健委,在确诊病例当中有没有重型患者?年龄分布怎么样?

吴乾渝介绍,自3月1日以来,截至4月7日24时,本市累计报告本土阳性感染者例,其中无症状感染者例、确诊病例4393例。在确诊病例中,有些是无症状感染者转归,也有从轻型、普通型转为重型,目前有1例重型,正在治疗中。

从年龄结构来看,所有确诊病例中,18岁及以下占15%,18岁至60岁占69%,60岁及以上占16%。所有感染者中,年龄最小10天,最大98岁。

上海4个市级方舱约3.8万张床位,国家会展中心方舱预计提供5万张床位

有媒体提问市住建委,新增感染者数量持续高位,能不能介绍一下方舱医院建设进度?下一步还有哪些计划?

金晨介绍,为统筹推进集中隔离救治场所建设,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集中隔离救治场所建设专班,市住建委牵头协调参建各方,努力克服各项困难,强化现场管理推进,保障各项目按照节点目标推进。

截至目前,世博展览馆、新国际博览中心、花博会复兴馆、临港洋山特保区4个市级集中隔离救治场所已交付投用。这4个点共计约50万平方米,可提供约38000张床位。国家会展中心隔离救治场所正在加快建设,约60万平方米,预计可提供50000张床位,也是目前上海最大的方舱,计划明天起分批交付。

同时,我们还加强对区级集中隔离救治点建设指导,发布《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设施设计技术导则》,明确了总体设计原则和关键部位改造方案,并推广了一批经验做法,为区级方舱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各区级方舱已建成交付了2.1万张床位,还有近2万张床位正在建设过程中,近期也将陆续交付。

加大一线医护关爱力度,弹性排班最大程度减轻工作强度

有媒体提问,网上有一些视频,方舱医院里的医护人员非常辛苦,现在人手够不够?中山医院也参与管理了方舱医院,能否介绍一下方舱医院里面的运行和管理情况?

樊嘉介绍,中山医院在保障日常医疗服务工作的同时,承担着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临时定点医院、闵行体育馆方舱等收治机构的运行和管理工作。我就以闵行体育馆方舱为例,做简要介绍。

闵行区体育馆方舱,集中收治轻症和无症状患者。3月23日起逐步开始启用,目前开放床位714张。截至4月7日20时,累计已收治1105人,累计治愈出院422人。

我们共派出40名医生、200名护士、69名行政管理人员,其中很多人都有支援武汉的工作经历。闵行区也配备了大量工作团队。目前,整个工作团队中共有108名共产党员,建立了临时党支部。

中山医院总部组建了以中科院院士牵头、众多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作为前方医疗队的强大支撑,共同制定诊疗规范,进行会诊救治,保障每一位收治者的医疗安全和救治效果,尽可能缩短平均住院日。我们重点做到四个关注。

一是关注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生活需求等;

二是关注患者的特别医疗需求,对一些特殊疾病患者的医疗需求,给予帮助,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

三是关注医院感控管理,对安保、工勤、维保人员进行多批次感控培训,严控重点环节,改造薄弱环境,做好场馆排风、环境消杀等工作;

四是关注场馆整体安全,给病人发放消防安全一本通手册,同时,遇到可能的突发情况,做到“及时发现、准确判断、快速反应和高效处置”。

樊嘉进一步介绍,医疗照护同等重要的,还有日常生活保障。我们称为“四大金刚”硬需求,包括:吃喝、睡觉、上网、卫生。市政府、闵行区政府大力支持,全力提供保障。聚焦“吃得饱”,在每日的标准配餐基础上,另配零食水果,力争在“吃得饱”的基础上尽量“吃得好”。聚焦“睡得香”,收治点内每个床位标配各类日用品,并额外存储了一批御寒用品,应对天气变化。聚焦“冲浪顺”,开通1000兆带宽WIFI无线网络,保障网络畅通。聚焦“洗得净”,对场馆的卫浴设备加大保洁力度,满足病患的个人卫生基本需求。

樊嘉说,对于在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我们加大关爱力度。每个护理小组4小时换班,实行弹性排班制,最大程度减轻医护人员和工勤人员的工作强度。

闵行体育馆方舱运行到今天,我特别要感谢的是我们收治的病人。在日常工作中,他们给予了我们医护人员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他们还积极担任志愿者,协助我们的医护人员开展工作、帮助其他病友。在此,我要由衷地对他们道一声感谢。

我们也深知,由于多种因素,在医疗隔离救治点的硬件与软件上,还是有一些不足。我们也在尽全力改善,努力照顾好病患。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

本期资深编辑 邢潭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