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奥林匹克重要论述的中国实践

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题:一起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奥林匹克重要论述的中国实践

新华社记者周杰、苏斌、汪涌、杨帆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正在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中华大地即将再次迎来奥林匹克主火炬点燃的神圣时刻,全世界运动员将相聚在五环旗下,在“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感召下,追求卓越荣耀,展现运动之美。北京即将成为世界上首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双奥之城”,在奥林匹克史上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是中国向全世界发出的携手共创未来的时代之音,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奥林匹克运动领域的生动诠释。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正在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不以胜负论英雄,同时英雄就要敢于争先、敢于争第一——围绕奥林匹克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英雄观、胜负观指引和激励中国体育健儿创佳绩、展形象

这是2021年12月29日在北京市延庆区世园公园中国馆内拍摄的北京冬奥会火种灯。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

“人生能有几回搏,拼搏是值得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二七厂冰雪项目训练基地专项体能训练馆内,总书记动情的一番话,让大家心潮澎湃。

2013年11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指出,体育不仅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还可以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团结、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深入人心。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亲切看望参加第二十二届冬奥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时表示,成绩不仅仅在于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块奖牌,更在于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此时不搏,更待何时。”总书记的话语,激励着在场每一个人。

2014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亲切看望南京青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强调,希望你们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摆平心态、放下包袱,胜不骄、败不馁,尽情享受青奥会期间比赛、学习、交流的每一个过程。大家要同世界各国各地区青少年相互交流,增进了解和友谊。

2016年8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31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不以胜负论英雄,同时英雄就要敢于争先、敢于争第一。”

“在奥运会这样高水平的竞争场合,争第一、拿金牌奖牌很不容易,拿到金牌奖牌的,值得尊敬和表扬。同时,只要勇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即使没有拿到金牌奖牌,同样值得尊敬和表扬。”

“我国体育健儿在里约奥运会上的表现,展示了强大正能量,展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奋斗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这样的精神。”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正式发布(2021年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不以胜负论英雄,英雄就要敢争先。总书记关于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胜与负、成与败的辩证关系,也是对奥林匹克名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与“重要的在于参加”的完美注解。

牢记总书记“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谆谆教诲,体育健儿在训练场挥洒汗水,在竞技场奋勇争先,一次次书写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彩篇章,诠释了奥林匹克运动追求卓越的真谛,以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此时不搏,更待何时”的题中之义。

38金32银18铜,这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东京奥运会交出的成绩单。一位位奥运健儿成为国人心目中的榜样,引领社会大众对运动之美作深层次思考。

9秒83!打破亚洲纪录!苏炳添让奥运会最具看点的男子百米决赛赛场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尽管三度征战奥运会还未拿到奖牌,但他的突破比金牌更可贵,他对梦想的不懈追求让人动容。

东京奥运会落幕不到半年,北京冬奥会接过奥林匹克运动的接力棒,全球目光再度聚焦亚洲。

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中,武大靖一路向前,只留给对手一个背影。登上领奖台,他手指左胸,那里印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冬奥会开幕倒计时一个月之际,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武大靖对即将来临的冬奥之战信心满满。“总书记这个时候来给我们加油打气,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让我更加努力去拼去冲,让我们朝着‘取得我国冬奥会参赛史上最好成绩’的目标发起最后冲刺。”

奥运赛场重结果,但有时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中国运动员把总书记的话语记在心里,顽强拼搏,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围绕体育强国建设,总书记的“大体育观”奠定了体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使人振奋,催人奋进

这是2021年8月1日,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后呐喊庆祝。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 摄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是1952年6月10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时毛泽东同志的题词。70年来,体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

2013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会见参加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的代表时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年后在天津,全运会开幕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和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代表以及在本届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中获奖的运动员代表时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

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健身领域一份份重磅文件接续出台,以推动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这是武大靖在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颁奖仪式上(2018年2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白雪飞摄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国家对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

全民健身活动从未像最近十年这样风行中国。马拉松运动在各地火热开展,重要马拉松赛事参赛资格“一票难求”;疫情期间,人们纷纷探索居家健身的新模式;乘着举办冬奥会的东风,大众掀起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潮……

数据显示,我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超过4亿人,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0%以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今年1月10日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明确,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78.3岁。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1年大众健身行为和消费研究报告》显示,87%的大众健身人群每次锻炼花费0.5-2小时,大众对健身的认知正逐步深入。

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围绕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总书记为冬奥筹办指明了方向

2017年8月27日,第十三届全运会开幕式在天津举行。新华社记者徐子鉴摄

经过6年多筹办,北京冬奥会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回顾冬奥筹办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成为根本遵循,贯穿筹办工作始终。

从2017年到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五次实地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每次考察期间,总书记都围绕四大办奥理念作出重要指示。

绿色办奥,就要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冬奥会打下美丽中国底色。共享办奥,就要坚持共同参与、共同尽力、共同享有,使冬奥会产生良好社会效应。开放办奥,就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使冬奥会成为对外开放的助推器。廉洁办奥,就要勤俭节约、杜绝腐败、提高效率,坚持对兴奋剂问题零容忍,把冬奥会办得像冰雪一样纯洁无瑕。

绿色发展理念一以贯之。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共使用39个场馆,其中10个利用既有场馆遗产、4个利用土地遗产。五棵松体育中心可在6小时内完成冰场和篮球场的转换;“水冰转换”过后,国家游泳中心由“水立方”变身“冰立方”。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成为世界上第一座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的冬奥速滑场馆,碳排放趋近于零。

北京冬奥会是第一届从申办、筹办到举办全过程践行《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奥运会。北京积极为奥林匹克运动创新提供“北京方案”,将成为国际奥林匹克赛事筹办的新标杆。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所有新建场馆均取得三星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北京冬奥会所有竞赛场馆将100%使用绿色电力,为奥运历史上首次;赛事交通服务用车中,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小客车中占比100%,在全部车辆中占比85.84%,为历届冬奥会最高……

1月21日,小朋友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大河湾滑雪场体验滑雪。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对于冬奥会打下的美丽中国底色,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给予高度评价:“北京冬奥会正在兑现碳中和办赛承诺。”

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既是中国对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庄严承诺,也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张家口崇礼在2015年底还是贫困县,贫困发生率达16.81%。这座小城因冬奥会的到来而一夜成名,在全国脱贫攻坚和冬奥筹办的双重背景下于2019年5月退出贫困县行列,彻底脱贫摘帽。这是对总书记“努力交出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重要指示的最好回答。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京张高铁将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注入新的内涵。

自2015年底成立以来,北京冬奥组委始终坚持创新人才观,揽天下英才为我所用。2017年,冬奥组委首次开展全球招聘,五年来开展社会招聘、校园招聘等22次,吸引了一批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奉献,引进了一批外籍员工来华效力。

对于吉祥物、火炬和奖牌外观设计等,北京冬奥组委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方案,拓展全球视野,汇聚全球智慧。

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北京冬奥组委制定简化办赛方案,努力实现精彩办赛和节俭办赛的统一。“简化办赛”也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防疫手册》的总体原则之一。加强各个项目运行的审计监督,确保筹办工作廉洁高效。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主新闻中心和国际广播中心这两大重要的非竞赛场所将合并为主媒体中心,大大减少了运行成本。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围绕冰雪运动普及,总书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青少年作出战略决策,为奥林匹克运动和全球冰雪运动普及作出中国贡献

2019年12月8日,观众在“冰立方”观看中国青少年冰壶公开赛女子冰壶决赛。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这些年,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冰雪运动,提前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考察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的这番话,让无数冰雪人倍感振奋。

2014年2月应邀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期间,习近平主席对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在中国,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如果冰雪项目能在关内推广,预计可以带动两三亿人参与,由此点燃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炬。”

2015年1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国际奥协主席、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亲王时强调,北京举办冬奥会将带动中国三亿多人参与冰雪运动,这将是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巨大贡献。

2015年8月22日,习近平主席会见巴赫时指出,2022年冬奥会在北京举办,是中国体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同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开创双赢局面的重要契机,也将进一步激发中国民众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情,带动更多中国人关心、热爱、参与冰雪运动,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和奥林匹克精神传播作出积极贡献。

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10天之际,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巴赫时再次强调,早在申办时,我就提出,中国这次办奥的最大目的,就是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3.46亿人,这是2015年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申办冬奥会至2021年10月,全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

1月17日,氢燃料新能源车准备驶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延庆停保中心场站。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申冬奥成功几年来,《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2018-2022年)》《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相继出台。《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巩固拓展“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冰场雪场,享受冬季运动乐趣。《2020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显示,2020-2021年度,滑雪者在国内滑雪场的人均滑雪次数由2019年的1.60次上升为1.91次。

2021年12月19日,第八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启动仪式在湖北举行。这项自2014年起举办的大众冰雪赛事活动,第一次将启动仪式放在了中部地区。第七届全国大众冰雪季期间,全国举办群众性冰雪赛事活动超过1200场,参与规模超过1亿人次。

巴赫认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将成为全球冬季体育项目的里程碑。第10届奥林匹克峰会公告也指出,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将开启全球冬季运动的新时代。中国提出要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将使得全球冬季运动的开展迈向新高度。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中国重诺践诺,七年努力梦想成真。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孩子们心里埋下热爱冰雪运动火种的殷殷之情和面向未来提升中国冰雪运动普及度的战略考量。

一起向未来——围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总书记的奥林匹克论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注入了深刻内涵

这是1月10日拍摄的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外景。新华社记者 徐子鉴 摄

“我们将竭诚为世界奉献一届奥运盛会。世界期待中国,中国做好了准备。”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宣示。

“让我们一起向未来!”习近平主席呼吁全世界携手共创美好未来,也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作了最好“代言”。

在第五次实地考察冬奥筹备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有感而发:“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仅可以增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也给世界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世界将对中国道路有全新的认识。”

与出席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并发表演讲时相同,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巴赫时,再次用“小船”与“大船”的生动事例,深刻阐释了各国命运与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主题。

“世界各国与其在190多条小船上,不如同在一条大船上,共同拥有更美好未来。”

“中方将为奥林匹克运动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主席对巴赫说。

2021年12月19日,在湖北武汉,演员在第八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启动仪式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一起向未来”的冬奥主题口号,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提供了中国注解,表达了全世界共创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也与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不谋而合。它是口号,也是态度,更是行动方案。

“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是一个重要时刻,以和平、友谊和团结精神把世界凝聚在一起。”巴赫在《奥林匹克评论》杂志的撰文中说。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曲《我和你》,唱出了地球村民对和平友爱的渴望。

“我们说过会再见,挥手间就祈了愿,满满期待的心跳,总能听见……”冬奥歌曲《我们北京见》再次唤起人们对奥运的温暖记忆。

2022年,“双奥之城”北京正敞开怀抱,迎接全世界冰雪健儿共赴一场冬奥之约。

北京欢迎你,我们北京见!

栏目主编:秦红 顾万全 张武 文字编辑:董思韵

来源:作者:央视新闻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