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美国狂炒中国黑客威胁意欲何为
新华社记者林小春
始于6月初的美国联邦政府雇员信息遭窃事件正在华盛顿持续发酵。从最初的美匿名官员爆料中国政府为幕后黑手,到日前美情报高官直接指责中国为头号嫌疑人,加上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的美方言论,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新一轮“中国网络威胁论”来势汹汹。
炒作中国黑客,在丑化中国国家形象的同时把美国塑造成受害者,符合美国摆脱“斯诺登事件”造成的道德窘境的需要。在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日益融合的今天,这也有助美国试探针对它所定调的网络攻击行为实施报复的方式与边界,从而遏制潜在对手。
不意外的事件 不意外的指责
奥巴马政府将应对网络威胁定为2015年施政重点,从1月到4月在相关立法建议、打击措施、制裁办法、机构设立以及与盟友合作等方面动作频频,还出台了攻击意味十足的军方网络空间行动战略,其力度之大在奥巴马整个任期中前所未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是4月底之前的举措,而进入5月后却又显得相对宁静。现在看来,这也许就是在为“大动作”做准备:6月4日,美国政府宣布,有黑客入侵美国人事管理局的计算机网络,窃取了约400万名联邦工作人员的个人资料。美国媒体迅速将其定性为“美国历史上遭受的最大规模网络攻击”。
奥巴马政府正要抓网络安全,相关领域却出了个“大娄子”,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加“触目惊心”吗?
同样不使人意外的是,中国迅速被美国匿名官员“定罪”。众所周知,黑客攻击问题很难被证伪,而且拿中国说事也是美国的一贯做法。
现在,各种奇谈怪论正在华盛顿弥漫。有人称,中国黑客获取了美国政府官员在中国的亲朋好友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被中方用来展开要挟和报复;有国会议员称,攻击是为了找到债务缠身或可以轻易勒索或腐蚀的潜在间谍对象;还有美国官员爆料,中国黑客获取了情报人员和军事人员提交的安全检查敏感背景信息,“令这些人很难再充当情报官员”等等。
重包装的美国 重包装的威胁
“斯诺登事件”发生前,美国舆论对“中国网络威胁论”的炒作一度甚嚣尘上。但“斯诺登事件”发生后,美国苦心营造的网络空间“警察”形象全毁,所谓捍卫自由、开放互联网的说法遭到全世界的普遍质疑。失去了道德高地的美方也不得不降低对所谓中国黑客的炒作调门。
但新一轮“中国网络威胁论”经过重新包装后正在重新归来,其标志性事件是去年以窃取商业机密为由起诉并通缉5名中国军官。为了给自己监听全世界的行为“洗白”,美国声称,为国家安全实施的窃密是“潜规则”,而商业窃密则不可接受,美国政府的监听行为从不为本国企业谋利。
而现在炒作政府雇员资料被窃,则是美国在淡化“斯诺登事件”影响的同时,在进一步为自己的窃听、窃密行为“正名”。
美国正在把自己重新包装成一个受害者的形象。而中国、俄罗斯、伊朗、朝鲜等则正与恐怖组织及犯罪集团一道,被美国舆论塑造成美国在网络空间中面临的最大敌人。在6月中旬美国国会的一个听证会上,众议员西恩·达菲甚至把中俄称为网络空间里“新的邪恶轴心”。
需要互相尊重 不要对立指责
网络空间常被称为“第四空间”。一些美国专家认为,今后几乎每一种形式的冲突都将会有网络维度上的冲突。但这个虚拟空间应该形成什么样的“游戏规则”仍是一个存在激烈争论的问题。从此次事件看,美国正在酝酿如何界定、处理、回击它所定调的网络空间攻击行为,其实质是要遏制任何潜在的对手,维持其在网络空间的绝对优势。
在奥巴马政府自曝其雇员资料被窃后,有美国议员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写信,敦促后者不要把人民币列为储备货币,以惩罚所谓中国黑客行为;一名前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甚至建议,应驱逐中国驻美外交人员;还有美国议员呼吁,应以牙还牙,“黑”掉中国的关键网络系统或中方一些人员的银行账户……
如今的中美关系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高度攸关的局面。美国也认识到,像制裁朝鲜和俄罗斯那样制裁中国是极不现实的。上述种种“建议”,也许只是试探中方反应的“气球”或威胁。此次黑客事件的最终结果如何,让人们拭目以待。
今天,中国是美国互联网企业的最大境外市场,美国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境外上市的主要目的地。两国的网络正融合得越来越深,交流得越来越广,联系得越来越紧。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绝不能为了自身利益而遏制别国发展。网络空间需要互相尊重,而不是对立指责。
在刚刚结束的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中方表示,希望美方尊重事实,与中方相向而行,推进两国网络关系的改善。美方也认为,双方就网络空间中的行为准则进行了坦诚对话,就有关问题进行双边及国际合作是有价值的。(完)
This article is automatically posted by WP-AutoPost : WordPress自动采集发布插件
HTML标签过滤,WP-AutoPost